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
14:30快报记者 胡玉梅为你报道
昨天下午2点,挖土机司机李师傅在1865创意园的一个老厂房内平整泥土时,挖出一块硕大的石碑,定睛一看,碑上有字。“发现文物啦!”众人一阵沸腾,有人拨打了南京市文物部门的电话。
“那是神道碑的一部分,上面写着‘大明敕赐陕国公神道碑’,这说明陕国公就葬在附近。这么多年来,文物普查都没有普查到陕国公的古墓所在。”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随后赶到现场,认定陕国公就是明代开国功臣、被封为巩昌侯的郭兴,并给施工单位下了停工令。
下午时分,1865创意园内安静得很,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老厂房相间耸立。发现明代碑额的地方,是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高大老厂房。老厂房在一个小坡上,外面看上去没什么奇特,里面却高大空旷。
李师傅把他的挖土机放在老厂房的正中间,地面是小石头和泥土,看样子刚刚重新平整过。在厂房内的一角,一个巨大的石碑竖着。李师傅说,这个石碑就是他挖出来的。“这个老厂房的地板要翻新重新铺砌,我看那个墙角有一个很大的铁块,就想挖起来。挖起来后,我觉得有些沉。下去一看,铁块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石碑,上面还有字。”李师傅的这一发现,很快就被工友们传开了。
这是什么石碑?是不是文物?老厂房里怎么会有明代石碑?工友们围着它研究了老半天,就是没有研究出个名堂。于是,大家决定报告文物部门。
“那是一个碑额,四周刻满云纹,中间竖着写有‘大明敕赐陕国公神道碑’字样。”随后,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到现场对石碑进行了“诊断”。确切地说,那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石碑,只是石碑的额头部分。
明代王侯、开国功臣墓前都有神道,也就是古墓的中轴线。神道蕞前面放的就是神道碑,由一只大石龟背着,上面是高高的碑,碑上的额头是碑额。明代开国功臣的神道碑都很高大,一般都有8~9米高。而这个碑额由于常年埋在泥土中,因此虽然过去了600多年,但看不出风化痕迹,纹饰、字迹都很清晰。个头也很高大,齐人的脖子高,宽有1.2米左右,厚30多厘米。
神道碑就是古墓的指示牌,看到了神道碑就可以知道古墓的大致方向。但1865创意园内到处都是老厂房,到哪里去找古墓?考古人员也很茫然,这个碑额是不是从其他地方移过来的,还是在清朝、民国时期已经被毁坏了?这都不清楚。
南京市文物专家韩品峥说,上世纪80年代,他们曾经对南京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,但都没有发现陕国公墓的任何文物。
专家说,明初有两个人叫郭子兴,一个是马娘娘的养父,1355年就去世了,后来被追封为滁阳王。而另外一个郭子兴,明史上也叫他郭兴,他青年的时候就从军了,一开始在马娘娘养父郭子兴的部下当差,后来跟随朱元璋征战。由于作战英勇,屡建战功,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。
洪武十六年,在外镇守边关的郭兴被召回,次年,郭兴就死了,死因不明,后被追封为巩昌侯。“史料上记载,郭兴葬在金陵聚宝山西,被追封为陕国公。”专家说,很多人死后爵位是一直相伴的,但郭兴很不幸,胡惟庸案发后,尽管他已经死了,但也遭受了牵连,就连爵位都被废掉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越南厂房土地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